• <progress id="zkcze"></progress>
    <rp id="zkcze"></rp>
    1. <th id="zkcze"></th>

      請用微信小程序<重慶新聞網分享圖制作工具>掃碼
      請用微信掃一掃分享
      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新航程
      2023年03月06日 18:33 來源:《中國新聞》報

        原標題: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新航程

       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,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,人才是第一資源,創新是第一動力,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、人才強國戰略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,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。

        作為中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直轄市的重慶,近年來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,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,按照“四個面向”要求,深刻把握創新制勝工作導向,以更大決心更大力氣推動科技創新,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,為重慶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。

        數據顯示,2022年重慶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機遇,深入推進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科技創新,全市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預計690億元、較上年增長14.4%,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預計2.3%、較上年提高0.14個百分點;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6.14件,較上年增長22.2%;綜合科技創新指數保持全國第7位……

        一系列成果取得的背后,是重慶科技創新工作的可圈可點、亮點紛呈。

      圖為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。 陳文森 攝
      圖為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。 陳文森 攝

        高位推動 新方向引科創資源競集聚

        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

        完善政策、筑巢引鳳、主動對接,是重慶高位推動科技創新下的“先手棋”。

        在對接國家部委高站位謀劃基礎上,重慶市委、市政府高起點推進科技創新工作。2022年,重慶市第六次黨代會把“科教實力顯著提升”作為未來五年重要目標之一,對“深入推進創新發展,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”進行總體部署。

        當地推動出臺《成渝地區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總體方案》,研究制定《關于進一步加快建設西部科學城的意見》,推動編制《成渝地區共建“一帶一路”科技創新合作區實施方案》,發布《重慶市科技創新“十四五”規劃》《重慶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》等政策文件,讓科技發展新方向愈發明晰。

        2022年,科技部支持重慶實施各類國家科技計劃項目1020項、資助經費10.09億元。川渝協同推進毗鄰地區科技合作,共建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9個,川渝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整合共享兩地大型科研儀器設備1.2萬臺(套),聯合實施研發項目60項。

        為培育戰略科技力量,重慶先后簽約引進中國科學院、北京大學、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、科研院所、企業和科學家團隊108家(個),建設中科院汽車軟件創新研究平臺、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等各類高水平研發機構65家,布局各類實驗平臺283個,集聚高層次人才5430人,實施科研項目843項,獲取自主知識產權1463項、開展產業化項目409項、孵化科技型企業196個,在集成電路、人工智能、深空探測、衛星互聯網等領域開辟了未來科技新賽道,塑造了科創中心新優勢。

      圖為賽力斯汽車生產線。 陳文森 攝
      圖為賽力斯汽車生產線。 陳文森 攝

        增量提質 科創企業與平臺發展強勁

        問渠那得清如許,為有源頭活水來。

       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,積極推動構建“科技型企業—高新技術企業—科創板上市企業”培育體系,是重慶培育科技發展新動能、提升科創中心新水平的有效路徑。

        2022年,重慶新增科技型企業6050家、累計42989家,較上年增長16%;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240家、累計6348家,較上年增長24%;3家企業通過科創板上市審核,山外山公司成為重慶首家科創板掛牌企業,科創板上市實現突破。

      圖為長安新能源汽車。 長安公司供圖
      圖為長安新能源汽車。 長安公司供圖

        為積極推動企業到科創板上市,重慶還建立健全100家企業科創板上市儲備庫,形成“10+20+70”的培育梯隊,加強重點培育企業“一對一”輔導服務,構建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股權投資體系。目前,種子、天使、風險投資三支政府引導基金已累計獲批組建子基金92支、基金規模297.2億元,累計投資項目1556個次、投資金額195.3億元,科技企業發展勢頭強勁。

        在高水平建設核心承載區方面,成效同樣顯著。

        以西部(重慶)科學城為例,超瞬態實驗裝置納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儲備項目,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納入全國支撐服務育種創新的5個專業平臺之一,中國自然人群資源庫已招募人類遺傳資源樣本采集人群超17萬人。

      圖為超瞬態實驗裝置(效果圖)。重慶科技局供圖
      圖為超瞬態實驗裝置(效果圖)。重慶科技局供圖

        通過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等,創新要素正在重慶高新區快速集聚:西部(重慶)科學城積極建設重慶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核心引領區。推動西部科學城校地協同創新與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建設,加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(重慶)轉化中心、“一帶一路”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等國家級平臺落地。

        與此同時,西部(重慶)科學城加快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,金鳳實驗室、中科院重慶汽車軟件創新平臺等重大科技平臺揭牌投用,累計引育新型研發機構22個、集聚市級以上研發平臺327個,重慶科技創新平臺實現增量提質。

      圖為金鳳實驗室。重慶科技局供圖
      圖為金鳳實驗室。重慶科技局供圖

        開放引領 釋科創活力拓發展空間

        一花獨放不是春,百花齊放春滿園。

        2022年,無論是深入推進川渝協同創新,還是實施“一帶一路”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行動,重慶堅持“走出去、引進來”,擴大海內外科技開放合作,引進高端創新資源、匯聚高層次科技人才。

        與此同時,重慶出臺《關于支持區縣科技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》,加快建設重慶國際生物城、畜牧科技城等區縣特色科創平臺,著力打造“一區一平臺”“一區一特色”,充分釋放科技創新活力,讓科技創新的發展空間得以持續拓展。

        以“內陸開放門戶”重慶兩江新區為例。當地把推動產業創新、協同創新作為主攻方向,堅定不移走“科創+產業”發展道路,做精產業創新、做強創新平臺、做優創新生態。2022年,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分別產值規模占比分別達52.8%、44.5%;近年成功舉辦明月湖國際創新創業大賽、“智匯兩江”雙創活動300余場;高新技術企業申報量和總量持續穩居全市第一。

      圖為兩江協同創新區。 藍天 攝
      圖為兩江協同創新區。 藍天 攝

        截至目前,兩江協同創新區已累計引進培育高端研發機構50家,集聚各類創新人才近3000人、院士團隊25個、科研團隊166個,建成市級重點實驗室、市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140余個,獲批市級新型高端研發機構21家,以一域之光為全局添彩,助力重慶“智造重鎮”“智慧名城”建設。

        乘勢而上千帆競,策馬揚鞭正當時。

        2023年的大幕剛剛拉開,重慶已為科技創新謀篇布局:力爭全市研發經費投入強度2.35%左右,科技型企業超過4.8萬家、高新技術企業突破7000家,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速保持15%以上……

        這一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踔厲奮發,將著力在黨建引領科技創新、科技創新體系建設、科技創新能力提升、科技經濟融合發展、優秀科技人才集聚、科技創新開放合作、創新生態環境優化上發力,不斷增強科技創新集聚度、活躍度、開放度、貢獻度、輻射度,大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“四鏈”深度融合,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能級大幅提升,為新時代新征程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提供強大科技支撐。(鐘旖/文)

      【編輯:張霽雯】